要闻:飞毛腿傍华为/松下特斯拉发声明 |
新能源汽车引欣旺达德赛"折腰" 新能源汽车引无数英雄竞折腰。31日晚间,英威腾公告称将携手深圳另一家上市公司欣旺达,合资设立深圳英旺达电动汽车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电动汽车领域相关的业务,并将主攻电动汽车的电机和电控领域。分析认为,进军新能源领域,双方结合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根据公告,英威腾是与欣旺达全资子公司深圳市前海弘盛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合资,设立深圳英旺达电动汽车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电动汽车领域相关的业务。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1亿元,公司以自有资金出资6000万元,占比60%,前海弘盛占比40%。 欣旺达是国内领先的锂离子电池模组解决方案及产品提供商,此前是多家知名品牌智能手机的主力供应商。据悉欣旺达在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模组方面已拥有成熟的技术方案,目前积极地和国内部分整车厂家进行实验性合作,测试过程及测试效果均良好。 而英威腾则主要从事工业自动化和能源电力产品与服务,主要产品涵括高、中、低压变频器、电梯智能整体机、伺服系统、光伏逆变器等,在自动化控制领域具有很强的技术积累。 据介绍,拟成立的英旺达电动汽车将主要从事与电动汽车相关的电机控制器、电机、辅助控制器、DC-DC转换器、车载充电机、地面充电桩/充电机及电池组件等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相应软件的研究、开发、销售;转让自有技术成果,提供相关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英威腾表示,我国节能电动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为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伴随着上下游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技术突破,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未来的市场规模将会呈几何倍数的增长。 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前景已经愈加明显。按照第一第二批新能源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申报的数量来看,业内专家认为今年在公交车领域会有大幅提升,不出意外的话推广量可突破4万辆,是前几年的总和。具体到电机领域,到2020年汽车电机控制器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以上。因此市场分析认为,英威腾与兴旺达的合作,将是各自领域的一个强强联合,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同日,英威腾也披露了半年报,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4.99亿元,同比增长2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601万元,同比增长43% ;基本每股收益0.21元。公司同时预计2014年1-9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6亿元至1.33亿元,同比增长30%至50%。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公司产品应用领域拓宽,主营业务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德赛电池7月30日晚发布公告称,子公司惠州蓝微拟向镇江中研电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研电控")进行增资并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公告称,上述投资符合该公司把汽车动力控制系统(下称"BMS")作为产业延伸的战略。 分析人士表示,电池管理系统是电动车中最核心的技术,能实现电池性能的提升,而目前各企业BMS的价格非常高,因此动力控制系统有望成为德赛电池切入新能源产业的下一个利增点。 目前,国内新能源车龙头比亚迪车身电子基本完全自配,包括动力控制系统(BMS)、电池管理系统(PCU)和软件系统等;此外,均胜电子现下游合作企业包括宝马、大众等欧系车企和通用、福特等北美企业。 据公告,中研电控经营范围为汽车、工程机械及摩托车零部件研发、生产和销售等,主要研发的产品包括汽车自动变速箱控制单元、电动车动力总成及控制系统等。惠州蓝微现主营新型电子元器件、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等业务,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23.98亿元。 拿下华为电池订单?飞毛腿该赚钱了! 华为近日公布,截至今年6月底止首半年,智能手机出货量达3,427万部,按年升62%,占公司订下全年手机出货量8,000万部的目标约43%。单计今年第二季智能手机出货量亦录得增长,达2056万部。 有消息指,华为与内地手机电池最大供应商之一飞毛腿拟达成协议,供应华为手机电池,并且计划为此扩充生产线。 今年5月,飞毛腿财务总监杨满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集团自2012年开始作出转型后,自有品牌产品最坏的情况已过。集团现时自有品牌以外置充电池(power bank)为主,预计未来的增长仍然存在,惟不会太高。 他提到,ODM业务去年共销售6100万颗电池,形容订单多得应接不暇,他相信今年会继续有不错增长,保守估计至年底可销售1亿颗电池。 另外,杨氏估计,今年的重点会在4G手机上,但市场应在下半年才慢慢开始出现换机潮,料盈利贡献至明年才会出现。至于今年的新客户联想,他估计今年占业务比例不会超过10%,相信至明年可逐步扩大。 他续指,可以肯定全年盈利有一定增长,但由于上半年属淡季,故现时难预测最终表现。 松下特斯拉发联合声明:超级工厂达成协议 松下和特斯拉7月31日发布联合声明,宣布双方就生产锂电池的超级工厂建设达成协议。根据协议,特斯拉将负责提供并管理工厂的土地、建筑和公用设施,松下负责生产并供应锂电池,并投资生产所需的设备、机器和其他工具。 据知情人士称,松下初始投资额在200亿-300亿日元(约合2亿-3亿美元),最终投资额可能达到10亿美元。整个超级工厂的总投资规模约为50亿美元。 松下执行副总裁Yoshihiko Yamada表示,松下的电池保障了电动车的高续航能力和合理成本,一旦超级工厂开始投产,将"加速整个电动车市场的扩张"。 为满足预期需求,特斯拉还承诺继续从松下在日本的工厂购买电池。去年10月,松下与特斯拉达成协议,在2017年之前为后者提供20亿颗汽车电池,交易价值高达70亿美元。业内人士认为,双方共同打造超级工厂,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关系,预计松下将成为特斯拉唯一的电池生产合作伙伴。 松下动力锂电池成长记:如何傍上特斯拉? 在封闭且酷热的工厂车间里,一群来自松下的动力电池团队穿着笨重的防护服,正在加班加点地做着检测工作,他们已经连续忙碌了三个半月。 他们是松下动力团队的核心检测人员,正在为了迎接特斯拉进入中国,做最后的电池检测。这次的检测项目十分复杂,稍有差错就会导致所有工作前功尽弃。眼看着特斯拉进入中国的日子已经越来越近,松下没有时间犯错,所有检测必须一次性完成。 特斯拉是在对市面上超过300种电池进行试验后,才最终认定了松下。在特斯拉电池技术总监Kurt Kelty看来,松下动力锂电池能量密度更大并且稳定性、一致性更好,能为特斯拉电动汽车提供合格的动力来源。 之后的事实证明,Kurt Kelty的选择是正确的。从特斯拉推出首款车型Roadster,到目前风靡全球的Model S,短短4年时间,特斯拉完成了一个对于新能源汽车厂商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难题——锂电池组成本下降了44%,显然这与松下的进步有着直接的关系。 当然,松下锂电池成就特斯拉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一辆特斯拉需要8000多块松下18650型号的小电池,按照去年一年特斯拉在美国销出2万辆电动汽车计算,松下一年即出售1.6亿块这种电池。这对于在此之前已经严重亏损的松下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业务。 借助特斯拉掀起的全球热潮,松下成功占据了动力锂电池霸主地位。更值得庆幸的是,松下结束了多年的亏损状态,终于在2013年年底成功迎来了首度盈利。 今年2月,特斯拉宣布为适应量产电动车的需求,将建造一座耗资约50亿美元的超级锂离子电池厂。 在外界看来,这对松下而言无疑又是一次腾飞的好机会,甚至可以为松下奠定掌握动力锂电池核心市场的基础。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松下仅仅在这则消息公布的2个月后,才低调地宣布将参与合作。而时至今日,松下都没有公开将以何种形式参与这次合作。 等离子失利 其实松下一直很重视与特斯拉的合作。然而以怎样的形式参与合作,或许连新上任的董事长津贺一宏自己都不清楚。 出身动力锂电池部门还不满60岁的津贺一宏十分明白动力锂电池对于松下的意义。然而,他却比任何人都谨慎。因为在经历了等离子电视押宝失败以及由此带来的公司多年的亏损之后,津贺一宏已经不敢再轻易押宝。 而在当时,包括三星、夏普在内的诸多公司,都在忙着减弱或干脆放弃等离子。松下的巨资豪赌,着实让业界为其捏了一把汗。 豪赌为松下换来了短期的业绩回报。2007年4至6月份,松下净利润为达到393.1亿日元,同比增长9.7%;营收为2.24万亿日元,同比增长4.8%。 但这份好成绩维持的时间并不长。随后的5年内,包括松下在内的日本消费电子企业逐步陷入亏损的泥淖。 在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看来,松下连续两年巨额亏损,除了日元升值等外部原因,更是因为战略决策失误所致。 巨亏之下的松下不得不选择瘦身,接下来的时间,松下进行了多项资产出售和裁员,并在2013年关闭了上海等离子工厂。 谋局动力电池 瘦身战略成效很明显。津贺一宏上任不久就扭转了亏损。然而这场豪赌已经让松下产生了畏惧心理。甚至面对特斯拉抛过来的橄榄枝,津贺一宏也是犹豫不决。 他用了2个月才做出合作的决定。这个时间对于其他公司而言或许并不算短。但对于连续亏损多年的松下,已经是相对迅速了。事实上,松下对动力锂电池的布局一直十分谨慎。 早在2008年,松下一举收购了三洋电机。当时三洋电机的手机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业务都居于全球领先地位。收购完成后,松下一度成为电池领域内的头号企业。 这从欧盟当时的反应就可以看出。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批准松下收购三洋电机,但前提条件是两家企业合并后必须出售在欧洲的部分电池生产业务,以消除竞争担忧。 这一切的担心源自于锂电池,当时的欧盟认为,松下电器收购三洋后将会对欧洲可充电纽扣电池等部分电池市场上的竞争构成威胁,因此要求合并后的企业必须剥离在欧洲的电池生产业务。 彼时的松下,在电池领域的实力得到了提升,这为即将到来的与特斯拉的合作做好了准备。 傍上特斯拉? 与特斯拉合作之初,松下已经进入亏损状态,但在动力锂电池领域依然称得上羽翼丰满。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双方开启合作不久,特斯拉风靡全球,甚至改变了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格局。 答案似乎并不是完全肯定的。 在合作之前,松下是全球生产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最高、最符合特斯拉要求的企业。但如今,随着特斯拉松下模式的逐渐成熟,三星、LG等企业甚至已经做出与松下相媲美的产品,且三星已与特斯拉接洽,并且开始了前期电池性能测验。 虽然目前特斯拉的电池生产技术依然掌握在松下手里,但是电池管理技术被特斯拉紧紧握住。对于特斯拉这样的新能源汽车来说,电池管理技术甚至比生产技术的专利性更强。 碍于特斯拉现有的股权结构,双方的合作关系暂时不会终止。对于特斯拉来说或许有多家电池厂商可供选择。而对于松下而言,目前却只有特斯拉,其他主流新能源车企虽然已有采用特斯拉模式的意向,但此种模式的产品并不会在短期内得到量产。 "想要抓住动力电池市场的霸主局面,松下必须提高技术或者寻求新的伙伴。"赛迪顾问投资部总经理吴辉认为。 然而松下目前的电池性能已经足够前端,想要得到技术上的飞跃似乎并不容易,而市场上关于大型储能蓄电池的研发从来没有停止过。 再看如今的电动车市场,在特斯拉之前,几乎所有电动汽车都采用的是大电池,如今松下虽然也传出与丰田等合作的消息,但短期内依然难以为松下带来盈利。 虽然特斯拉与松下已经签订了长期合同,合作关系将最少维持到2017年,但松下并不是安全的,在即将到来的动力电池市场争霸中,松下未必能站稳霸主地位。 (本文综合中国证券报、大智慧阿斯拉达克通讯社、中国经济网报道。) |